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Wallace
7 月下旬,智己放出消息,新车 LS9 作为增程车型,纯电续航已经来到 CLTC 工况下的 450km。
对此,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感叹,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已经比肩较早期的一些纯电 SUV。这也意味着,增程车型的纯电续航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实打实地能胜任中短途出行的高频场景。
针对这种技术路线,车企有更生动的形容词——超级增程。
进入 2025 年后,「超级增程」或者「超级混动」技术路线被寄予厚望,成为中腰部车企反攻头部的主要手段。
「超级增程」系统的纯电续航,从年初的超过 300 公里陆续增加至如今的 450 公里。有望在年底发布的小鹏「G01」增程 SUV,和已经在路试的小米「昆仑」增程 SUV,其纯电续航据传也在 400 公里以上。
但有意思的是,市面上卖得最好的增程 SUV,理想和问界,却没有选择跟上这股潮流,而且半年过去,销量也并未受到影响。
「超级增程(插混)」系统,到底是「弯道超车」的利器,还是「徒增成本」的无用功?
想要搞清楚这一系列问题,或要从其诞生的动机说起。
本周福利:对话框回复【电池】
可以参与实物礼品的抽奖活动。
时势造英雄?
为什么要用上更大的电池,在增程 / 插混等混合动力系统上增加纯电续航?不同的车企,说法不一。
需求错位
昊铂在年初发布 HL 时给到的理由是,「用户调研显示增程车主普遍认为纯电体验用了就回不去,希望有更长的纯电续航。而燃油续航,则作为应急,或者长途出行时的保障。」
而何小鹏则认为,推出「鲲鹏」动力的初衷是为了照顾全球市场,因为个别市场「补能体系」仍不完善,加油仍是主流的补能方式。
同时,纯电动力是小鹏的优势所在,所以除了长续航(CLTC 续航 430km)外,还强调了鲲鹏动力的 5C 快速充电能力。
最近召开技术发布会的极氪 9X,虽未提到补能体系的考虑,但有一点与小鹏类似——希望结合纯电和混合动力的优势,推出一套「既要又要」的动力系统。
极氪 9X 的「浩瀚 -S」架构自带 380km 的纯电续航,还支持 6C 充电。基于如此参数,极氪认为 9X 已无需再推出纯电版本,因为这套「超级电混」系统,足以同时兼顾纯电和混动的体验优势。
结合这三家车企的说辞,不难总结出行业推出「超级增程 / 插混」系统的出发点:
1. 基于用户需求「长纯电续航」的痛点,带来 2024 年主流增程 / 插混车型所无法提供的体验;
2. 以「大电池、长续航纯电里程」为差异化赛道,将后发的劣势转换成优势。
归根到底,还是希望在现有的增程、插混体系之外,通过「二次创新」找到新的赛道。
幕后推手
此外,除了车企的主观需求外,2025 年「超级增程」等技术开始涌现,也离不开供应商的「推波助澜」。
2024 年 10 月,宁德时代发布了「骁遥」超级增混电池,为后续「超级增程 / 插混」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
「骁遥」电池有两大技术特征:能提供 400km 级别的纯电续航、4C 级别的充电速度。而具体的容量和参数,厂商均可做一定程度的定制。
首批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的车企包括理想、阿维塔、深蓝等。
而首发搭载骁遥电池的阿维塔 12 增程版,就很好地展示了该电池的「灵活性」——电池组 39.05kWh,纯电续航 245km,3C 的充电倍率,低于「官方标称」。
领克 900 搭载的「骁遥」电池包,则有 52kWh,纯电续航提升至 280km,充电倍率就依然是 3C。
昊铂 HL 所用的「骁遥」电池,容量来到 60kWh,纯电续航 350km,充电倍率提升至 5C。
智己 LS9 的 66kWh 电池包暂无法确认是否为宁德时代骁遥电池,但官方已经确认该电池得到了宁德时代的技术支持,规格为 800V 架构、支持 5C 充电。
而极氪 9X 的「超级电混」则是依托于吉利体系下的电池组「金砖电池」——不管如何,「超级增程 / 插混」的出现,必然是以供应链的成熟为大前提。
在供应链看来,「增混专用电池」同样是一个全新品类,甚至有机会成为头部供应商的全新增长曲线。
当主机厂和供应商的需求相交于一点,超级增程 / 插混产品,也只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增程「拥趸」怎么看?
然而,另一个事实是,今年年初开始出现在市场上,纯电续航超过 300km 的增程 / 插混车型,并未如预期般「引爆市场」。
「纯电续航长」不等于「卖得好」
回顾过去半年「增程式」车型的销量情况,可以发现前 10 名依然是老面孔,理想、问界交替出现。
直到榜单来到第八的位置,才有其他品牌出现,具体是深蓝 S07、阿维塔 07,和零跑 C16。
增程车半年销量排在第 10 的零跑 C16,累计销量是 1.67 万台。而已经上市开售有一段时间,纯电里程达到 350km 的昊铂 HL,累计销量就只有 1280 台,显然和第一梯队的车型在销量上有着绝对差距。
另一款已经上市开售的「超级插混」车型领克 900,表现相对好一些。
自 3 月启动交付以来,目前累计销量来到了 1.46 万台。不过插混赛道「强者如林」,在总榜单中领克 900 排在了第 33 位,相对来说表现也不算太突出。
可以见到,无论在增程赛道还是插混赛道,加上「超级」二字,并非一劳永逸。
原因可能是「300km」级别的续航还不够吸引,也可能是各自的品牌力还不足以撬动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在上半年完成了增程车型的全新焕新,只不过 2025 款的 L6、L7、L8 和 L9,均没有跟上潮流让纯电续航突破 300km。
今年 4 月上海车展,理想汽车商业副总裁刘杰在接受电动星球采访时就聊到了友商做「超级增程」的话题。
对于友商的产品决策,刘杰认为如果别人上了理想就一定要上,那就是「天天眼里面装的全都是竞品,而不是用户需求」。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纯电续航控制在某一个范围内,也是「用户需求」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长纯电续航」,可能是一个「小众需求」。
问界的情况也差不多。
2025 款问界 M9 的纯电续航得到一定提升,但还是「克制」地控制在 300km 以内;
「战略级」新车问界 M8,作为增程车销量榜单中排名第四的热销车型,纯电续航刚刚超过 300km(Max+ 和 Ultra 版均为 310km)。
对比动辄 350+km,甚至 400km 的「超级增程」车型,纯电续航优势并不明显。
理想、问界的选择,告诉了我们他们的「判断」:纯电续航是否超过 300km,现阶段还不是左右销量的决定性因素。
把握好「度」,就变得很重要。
「适度」比「过度」更重要
纯电续航是不是越长越好?除了市场销量的反馈外,电动星球还咨询了一些增程车主的看法。
理想 L8 车主李哥告诉电动星球,他购车前对增程动力已有一定了解,知道增程车的弊端是需要保养内燃机和电动机两套系统,电池容量太大,反而会成为「隐忧」。
「电池大的话,车子就重,油耗就高了。这在跑高速,跑长途的时候,感觉会不那么经济。而且未来要是电池出什么问题,估计也得花更多的钱来修。」
对于纯电续航,李哥认为落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很重要。他认为,「太短」肯定不行。
「那些标一百多两百公里(纯电续航)的车子,实际跑起来肯定还要打折,实用性不大。」
所以在 2024 年购车的时候,他选择了当时市场上纯电续航最长之一的增程 SUV ——理想 L8 Max。
2024 款理想 L8 Max 能提供 280km 的 CLTC 纯电续航,李哥现在日常上下班,都会用纯电动力通勤。
从车型的选择可以见到,李哥十分欢迎自己的增程车拥有更长的纯电续航。但他随后补充,「纯电续航不用太多」。
这还是回到一开始他对电池日后衰减、维护费用的担心,二来也考虑到价格成本。如果为了追求纯电续航而让车价提升,会让增程车型丧失原有的吸引力。
300~400km 的纯电续航,在李哥看来是「甜点区」,超过 400km 的纯电续航,吸引力会边际递减。
购入问界 M7 的小康看法类似,他在买车的时候就有非常明确的心理预期:短途出行、市区内通勤用纯电模式,长途开车就切换至增程动力。
「纯电开着确实舒服,也很省钱,但我买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需求,纯电续航够我平日上下班开就行了。」再加上小康家里有家充桩,基本不存在充电烦恼,他并不愿意为多出来的纯电续航额外付费。
「我是标称 240km 的版本,实际跑下来能有个 150 多吧,每天上下班妥妥够用了,而且每天回来都能充电。」对小康来说,买增程动力车型看中的是可油可电的「灵活性」,而非纯电动力的体验感。
「真对纯电续航有那么高的需求,我肯定买纯电车了。要是增程车电池做到五六十度,价格也不便宜吧?」
是趋势还是意外?
结合市场销量和用户观点,可以认为市场对「超级增程 / 插混」等大电池混合动力方案,仍处于观望阶段。
再加上头部玩家(理想、问界)的无动于衷,要说「超级增程 / 插混」的技术路线是「未来趋势」,仍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或许核心原因是,这不是一项由头部玩家发起的技术潮流,而是中游车企希望借此反胜的「奇招」。「奇招」往往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颠覆市场,也可能徒劳无功。
回顾市场,的确有些「奇招」发挥了作用,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辅助驾驶」;但更多的「奇招」被淹没在了市场大潮中,如「车内拓展配件」等,就未能带来太高的关注度。
从现状来看,具备更长纯电续航的「超级增程」「超级插混」技术方案的确水花不大,但鉴于「潜力选手」还没出招,仍不能就此盖棺定论。
小米、小鹏的增程式 SUV 仍有可能成为搅局者,再加上更强的品牌号召力,让「400km+ 纯电续航」真正成为混合动力的标配;下半年登场的极氪 9X 和智己 LS9,只要做好价格管理,也有机会成为各自价位段上的「爆款」。
毕竟,「400km」的纯电续航,的确有可能成为又一个分界线,让增程 / 插混车型的纯电模式,从「收着用」升级为「放开用」。
再加上补能体验的变化——这一批重点提升续航的车型,均用上了 800V 架构,和 3C 以上的充电能力。如此「组合拳」,或真有机会让混合动力新能源车对纯电动车型造成冲击,让市场重新洗牌。
谈及未来,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能耗控制技术的进步,在同等电池容量下续航的持续增加并不难预见。
只是最终企业会如何选择,是继续堆大电池、长续航,还是保证「续航够用」的前提下缩小电池降本?
除了考虑到车企们各执一词的「用户需求」外,动力电池的「寿命」也可能是潜在的影响因素。
简单来说,假设行驶里程相同,大容量电池和小容量电池之间的循环次数相差较大,以 80kWh 电池和 40kWh 电池为例,循环次数必然相差一倍。
而「循环次数」,又是动力电池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留给车企是两个选择:大电池方案能有效延长电池寿命,但对应的成本更高,市场反馈还不算太好;原来的小电池方案成本低,但寿命短的问题暂时无解。
看来,最后「超级增程 / 插混」技术方案的存续,决定权还是留在用户手里。
如果是你,你会为此买单吗?
(完)
在线配资交易网址,股票配资的流程,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