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恒瑞医药宣布与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协议:将旗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新药HRS-9821的海外权益,以及最多11个早期研发项目的全球选择权,打包授权给GSK。
GSK为此豪掷5亿美元首付款(约36亿人民币),若所有项目研发成功且上市销售,恒瑞最高可收获120亿美元(约860亿人民币)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瞬间沸腾。恒瑞A股开盘涨停,港股单日暴涨24.54%,总市值单日激增1100亿港元,突破5600亿港元大关。其港股股价比A股溢价11.95%,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场合作的认可。
这场交易不仅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授权金额的纪录,更释放出一个重磅信号:跨国巨头对中国药企的研发能力,从“谨慎试探”转向了“全面押注”。
恒瑞与GSK的协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资产授权:恒瑞将自主研发的PDE3/4抑制剂HRS-9821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和销售权利,授予GSK。
该药物正处于临床一期阶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开发,通过同时抑制PDE3和PDE4靶点,实现“支气管扩张+抗炎”的双重疗效,且可制成便捷的干粉吸入剂。
第二部分是项目选择权:GSK获得对恒瑞另外11个早期研发项目的独家选择权。这些项目覆盖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炎症领域,全部处于非临床研究阶段(即实验室或动物试验阶段)。
根据协议,恒瑞将主导这些项目研发,直至完成包含海外受试者的I期临床试验;此后GSK可选择接手全球开发,并支付相应费用。交易金额采用阶梯式设计:首付款5亿美元:签约后GSK一次性支付,恒瑞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
里程碑付款约115亿美元:分阶段触发,包括研发进展(如II期临床完成、III期启动)、药品获批上市、销售额达标等条件;销售分成:按未来药品海外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具体比例未公开)。
7月28日开盘后,恒瑞医药股价应声飙升。A股迅速封死10%涨停板,报收62.04元/股;H股盘中最高涨幅超25%,最终收涨24.54%,股价达84.75港元/股。
公司总市值从前一交易日的约4500亿港元跃升至5625亿港元,单日市值增长112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3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AH股价倒挂现象。截至当日收盘,恒瑞H股较A股溢价率高达11.95%,这在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中国药企中极为罕见。历史数据显示,多数A+H医药股因流动性差异,A股价格普遍高于H股。
此次倒挂直接反映国际投资者对恒瑞国际化能力的强烈看好。资本市场的狂热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5月,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授权给辉瑞,首付款达12.5亿美元,消息公布后股价单日暴涨32%;而同期石药集团因潜在50亿美元BD交易传闻,股价单日涨幅也超12%。
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全球第三大死因,患者总数超6亿人,中国患者近1亿。现有疗法以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为主,但约40%患者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副作用。
HRS-9821瞄准的正是这一临床空白。其核心优势在于双重机制:扩张支气管:通过抑制PDE3松弛气道平滑肌;抗炎作用:通过抑制PDE4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剂型设计上,恒瑞将其开发为干粉吸入剂(DPI),比传统雾化器更便携,患者依从性更高。
这与GSK现有呼吸产品线(如哮喘药Trelegy)形成战略协同。全球竞争格局上,目前唯一获批的同类药物是Verona Pharma开发的Ensifentrine(2024年6月获FDA批准)。
2025年7月,默沙东以100亿美元收购Verona,拿下该药物全部权益,足见巨头对COPD赛道的重视。国内企业中,正大天晴的同类药TQC3721已进入III期临床,进度领先;海思科HSK39004处于II期;恒瑞HRS-9821虽暂处I期,但因作用机制优化,被GSK评估为“潜在同类最佳”。
此次交易背后,是恒瑞十余年持续高研发投入积累的管线厚度。2024年,公司研发支出达82.28亿元,占营收29.4%,投入强度居国内药企首位。过去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440亿元,90%用于自主创新。
研发成果进入爆发期:国内已上市19款1类创新药,覆盖肿瘤、自免、代谢等疾病领域;90多个自主创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国内外开展临床试验约400项;未来三年预计47款新药上市,包括2025年将获批的HER2 ADC药物SHR-A1811、2026年上市的GLP-1/GIP双靶点药物HRS9531。
国际化能力同步升级:在欧美日韩启动20余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四款ADC新药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2025年5月港股IPO募资99亿港元,为全球研发铺路。
本次合作是恒瑞2025年第三笔重磅BD交易:2024年12月:将DLL3 ADC(SHR-4849)海外权益授权给IDEAYA Biosciences,首付款7500万美元;2025年6月:与默沙东达成Lp(a)抑制剂合作,首付款2亿美元;2025年7月:GSK交易创纪录BD收入,已成为恒瑞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
2024年公司通过对外授权获得:德国默克支付1.6亿欧元(约12亿人民币)PARP抑制剂首付款;美国Kailera公司支付1.1亿美元GLP-1药物首付款,恒瑞还获得其19.9%股权。
这些收入直接推高盈利水平:2024年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增长47%;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18.74亿元,同比再增37%。
恒瑞此次交易开创了两种新模式:管线组合授权:首次将11个临床前项目打包授予选择权,而非单一成熟产品;风险共担机制:GSK可在I期结束时替换部分项目,降低研发失败风险。这标志着中国药企从过去“卖青苗”(单个早期项目低价授权)升级为“研发平台输出”。
国际巨头不再只看重某一款药,而是认可中国药企持续产出的系统化创新能力。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达成超70笔海外授权,交易总额480亿美元,占全球BD交易总金额近50%。
头部效应愈发明显,恒瑞、三生制药、科伦博泰(2022年与默沙东达成118亿美元ADC合作)等企业凭借平台优势,持续获得跨国药企“回头客”订单。
在线配资交易网址,股票配资的流程,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