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杨再春先生终于写完了人生的最后篇章,搁笔拂袖而去,这位谦和、宽容的老人坦然的与世界告别。杨再春先生作为当代中国书坛的风云人物,毕生都致力于书法的研究和普及,是民众心目中十分敬仰的一代大师。
杨再春先生的书法曾经风靡一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杨再春先生和刘炳森、苏士澍、范曾等人共同创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推动当代书法进入专业化发展道路。
同时杨再春先生率先进入书法教育普及领域,利用电视和出版物等形式教授书法,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书法名家。
展开剩余81%杨再春先生惯用长峰,执笔较高,加上他精熟、多变的笔法,让他的创作演示如同笔墨舞蹈,极具观赏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别的书家专注于教授临帖时,杨再春先生另辟蹊径侧重于教授章法和创作,他的《行草书章法》一书几经再版,销售超过千万册,为很多学书者提供了创作指导。
由此可见,杨再春先生是富有开创精神的探索者,正如他的书法一样在当时显得特立独行。
与杨再春先生同时代的书家大部分宗唐楷和宋元行书,但是杨再春先生则以魏碑为根,并将魏碑笔意充分与隶书和行草书融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杨再春先生是少有能够将魏碑笔法拓展至隶书和行草书而不显违和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笔力劲健多变,结字奇肆多姿,章法规整严和,既守传统古法又不失新意,充分展现出他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创新的勇气。
杨再春先生书法声名远播,曾经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当今中国书坛的一些大家都曾受教于杨再春先生。
然而后期却遭到很多争议,其中并非全部都是吹毛求疵,也有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人们对杨再春先生书法产生了质疑。
首先是方笔太多线质显得不够厚重,这是很多以魏碑为主的书家的通病,线质不够厚重的作品更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用笔夸张、结字奇肆但是显得过于刻意雕饰,甚至有炫技之嫌,不够淳朴自然。
第三个性过于鲜明缺乏审美参照,人们能够从启功先生书法中看到柳,从刘炳森先生书法中看到颜,但是魏碑风格多样,且审美小众,所以很多人难以从杨再春先生书法中看到明确的传统出处,这就没有了审美参照,容易产生审美歧义。
杨再春先生晚年依旧热衷于书法创作,但是因为笔力衰弱,气韵不足,创新匮乏,陷入范式,难有当年风采,因此也被人质疑已经沦为“江湖体”。
其实对于杨再春先生书法的争议,显示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这与杨再春先生为书法发展做出的贡献密切相关。
如果没有杨再春先生等人当年的大力推动和坚持探索,当代中国书法很难进行专业化发展,也很难有现在这样的繁荣景象。
杨再春先生已经逝去,尽管围绕着他书法的争议还在,但是他对中国书法做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发布于:辽宁省在线配资交易网址,股票配资的流程,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