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研究栏目是中羿产业视点秉持前沿数字科技与新兴产业洞察者的定位,聚焦前沿科技、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客观式评判、深度型研究、观点式见解等为读者提供审视最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独特视角。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341米长、14.19万吨的庞然大物正平稳航行,这不是一般的货轮或军舰,而是一艘集高端制造与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海上现代化城市"。2025年8月5日,中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首台主发电机正式发电,标志着中国邮轮建造能力已从"从无到有"迈入"从有到精"的新阶段。作为世界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之一,大型邮轮的建造难度远超航母和LNG船,是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关键一步。本文将系统阐述大型邮轮的概念定义、技术难点、国产邮轮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市场空间,多维度展现这一战略产业的发展全貌。
一、大型邮轮的概念与全球地位
大型邮轮是指在环球海上航行或特定区域航行的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的船舶,船内建设有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能够满足人们奢华的生活要求。与普通客船不同,大型邮轮是一种高度系统化、集成化的巨系统工程,浓缩现代工业与文化艺术的结晶,是国家制造业、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从历史发展来看,邮轮旅游起源于19世纪初,早期功能为邮件和移民运输,如1912年的泰坦尼克号。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邮轮逐渐从交通工具转变为休闲旅游方式。20世纪70年代,现代邮轮产业正式形成,嘉年华集团、皇家加勒比、挪威邮轮等国际巨头主导市场扩张。数据显示,1970年全球邮轮乘客仅50万人次,到2015年已增长至23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超过40%。
在国际邮轮建造领域,长期以来形成四大寡头垄断格局: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德国迈尔船厂、法国大西洋船厂和芬兰马萨船厂。这些国家凭借先进的设计能力、模块化建造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长期占据全球邮轮订单的90%以上。2013年,中国启动国产大型邮轮项目,经过十年努力,终于在2023年11月实现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中国船舶集团也成为全球第四个成功设计建造大型邮轮的造船集团。
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皇冠上的明珠",与航空母舰、液化天然气船(LNG)并称为世界三大最难建造的船舶,其零部件数量多达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一艘大型邮轮的建造涉及100多个系统、数千家供应商和数万套硬件设备,技术集成度极高,建造周期长,各环节保持紧密配合的难度极大。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造船业实现全谱系建造能力的关键一步。
二、大型邮轮的核心技术难点
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面临众多技术挑战,其中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术尤为关键:质量/质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和安全返港设计。此外,环保技术与数字化建造也构成了当代邮轮创新的核心领域。
(一)质量/质心控制技术
质量/质心控制是邮轮建造的首要挑战,直接关系到船舶的航行安全和稳定性。邮轮对重量的控制极为敏感,自重每增加1吨,就意味着要减少船载物资的重量或载客人数。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理论重量57,378吨,重量偏差余量只有600多吨,略高于1%,而实际建造中重量偏差仅为45吨(误差0.08%),远低于国际标准。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公司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
1.智能薄板生产车间建设:邮轮船体使用的大部分钢板是厚度在4-8毫米的薄钢板,约占整船分段的80%。外高桥造船首次采用国际最先进大功率激光复合焊生产线,通过机器对焊接过程热输入和装配精度的精准控制,最大程度减小生产过程中的形变。
2.全流程动态重量监控:建立重量控制流程,上传的所有设备入库前都要称重,每个季度会做全船重量的计算和预估,通过不间断持续迭代的控制方法来控制重量。
3.结构优化设计:针对邮轮薄板分段在激光复合焊接、运输吊装、总组搭载等环节质量精度问题,创新研发了薄板分段翻身、吊装等专用工具,引入电磁矫平技术解决薄板精度控制问题。
(二)振动噪声控制技术
振动噪声控制是提升乘客舒适度的关键技术,邮轮上存在众多振动噪声源:动力装置(主机、辅机、螺旋桨)、船体结构(与水流相互作用)、船上设备(电梯、空调、通风设备)以及船体与海水的相互作用等。
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噪声有严格标准,邮轮客舱的噪声要求一般为低于49dB(A)。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客房区域的噪声控制达到了42.9dB(A),远低于国际标准。具体技术措施包括:
1.被动控制技术:在船体结构中大量使用隔音棉、浮动地板、弹性基座等,阻断噪声传播路径。
2.主动控制技术:针对低频振动,采用动力吸振器和智能阻尼器等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噪声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输出反向声波,与原始噪声叠加达到降噪效果。
3.结构阻尼技术:使用高分子材料、橡胶等阻尼材料,增加系统阻尼,消耗振动能量。
(三)安全返港设计技术
安全返港(Safe Return to Port, SRtP)是邮轮安全设计的核心要求,根据IMO的SOLAS公约,2010年7月1日以后建造的长度大于120米或具有三个及以上主竖区的客船必须满足安全返港要求。其目的是在发生火灾或进水事故后,邮轮能够依靠自身条件安全返回最近港口,减少弃船撤离的可能性。
在安全返港设计方面,中国船舶集团外高桥造船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1.推进系统冗余设计:根据SOLAS公约要求,推进和操舵系统必须具备两套以上完全独立的系统,确保任何事故下至少其中一套系统能正常运行。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配置了5台大功率发电机,分别独立布置于艏艉两个机舱,单个发电机输出功率可达16.8兆瓦,相当于一艘十万吨级左右货船的主机功率。
2.双套系统拓扑结构:为满足安全返港要求,轮机系统采用双套系统的拓扑结构,具备隔离功能的并联系统设计,确保事故后关键系统仍能正常运行。
3.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船舶各系统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四)环保与数字化创新挑战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大型邮轮的环保技术也成为重要挑战。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新增了2套脱硫系统和5套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设备,整船航行更加绿色环保。这些系统能够有效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符合IMO Tier III排放标准。
数字化建造是提升邮轮建造效率的关键。中国船舶集团建立了面向供应链、建造过程的总装厂数据驱动中心,探索建立了巨量复杂舱装、内装工程及调试、快速并行建造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通过全三维数字化建模,实现了设计、完工交付、售后服务的全流程体系。外高桥造船还应用了BIM技术,用于3D建模、冲突检测和实时协作。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减少了建造过程中的错误率,使邮轮建造更加精准高效。
三、国产大型邮轮的发展历程与技术突破
中国大型邮轮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到突破的艰辛历程,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旅游经济阶段、全产业链发展阶段和自主发展新阶段。
(一)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建造成就
"爱达·魔都号"是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于2019年10月正式开工。这艘邮轮总长323.6米,总吨位13.55万吨,拥有2125间豪华客房和套房,满载可容纳5246名宾客。在三年多的建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先后攻克了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和安全返港等三大核心技术,形成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2023年6月6日,"爱达·魔都号"正式出坞,完成首次试航,验证了推进系统、航行系统、蒸汽系统以及电站管理系统的性能。2023年11月4日,该邮轮正式命名交付,2024年1月1日正式开启商业首航,从上海出发执航东北亚航线,带领3000多名首航客人前往韩国济州与日本福冈、长崎等地。截至2025年1月,"爱达·魔都号"已成功运营了80个航次,服务近30万名游客,游客整体满意率在95%以上。
(二)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的创新升级
"爱达·花城号"是中国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于2022年8月8日正式开工建造,代号为H1509。这艘邮轮全长341米,总吨位14.19万吨,客房数量增加至2144间,公共区域面积达25599平方米,户外活动休闲区域面积达14272平方米,分别比首艘邮轮增加了735平方米和1913平方米。
在建造过程中,"爱达·花城号"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与升级:
1. 建造效率提升:相较于首艘邮轮,建造效率计划提升20%,船坞周期压缩近8个月。
2. 国产化率提高:邮轮上应用的主要大宗材料如叠轧薄板、油漆、型材和舱装物资等已全面实现国产化配套。同时,积极推动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优质供应链跨界对接,完成了阳台工程包、升降娱乐系统等国产化替代。
3. 环保技术升级:新增2套脱硫系统和5套SCR系统设备,整船航行更加绿色环保。
4. 数字化技术深化应用:在首艘邮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BIM技术应用,提升三维建模与冲突检测的精度,同时应用了"共用支架"等新技术,相较传统方式减少30%密集区域支撑件数量、20%的支架重量,为后期舱装和绝缘施工提供了空间上的便利。
2024年4月20日,"爱达·花城号"进入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的2号船坞,开始总装搭载。2024年10月25日,该邮轮在广州举行命名仪式,正式命名为"爱达·花城号"。2025年1月15日,"爱达·花城号"实现全船贯通。截至2025年8月5日,该邮轮总体进度已超过80%,首台主发电机正式发电,标志着邮轮建造进入设备调试与系统功能验证阶段。
(三) 国产邮轮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在邮轮建造过程中,中国船舶集团建立了首套国内邮轮编码体系,对标国际先进标准,重构生产设计代码,建立了适应本土基础能力的邮轮标准体系。同时,定制了本土化的邮轮系统规则库、材料部件库,为实船设计确立了关键基础。
外高桥造船还通过"FC +船厂+分包商"的协作模式,形成了"基本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全过程协同设计能力,践行跨组织、跨专业、跨平台的设计协同分包模式,通过设计平台管控来实现详细设计/生产设计协同、设计材料/过程管理协同、三维模型下现场等。
四、中国邮轮市场的发展潜力、政策支持及未来趋势
(一)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邮轮客运量达317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7%;预计到2027年,全球邮轮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3950万人次。中国邮轮市场同样表现不俗,根据中羿产业创新研究院的监测数据,2024年上半年邮轮旅客运输量约为50万人次,且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60%,邮轮市场回升势头不减。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邮轮需求与人均收入关系密切。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邮轮市场开始起步;达到1万至4万美元时,邮轮市场将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人均GDP为8.94万元(约1.26万美元),已进入邮轮市场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达192.1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2025年春节,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5艘国际邮轮推出9个航次,吸引6万余名游客,同比增长275%,"海上过年"晋升为新爆款。
(二) 政策支持体系
中国高度重视邮轮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1.国家级政策:2018年9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邮轮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市场之一,邮轮旅客年运输量达到1400万人次。2022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国产大型邮轮建成交付,中型邮轮加快推进,小型邮轮实现批量建造。2023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完善邮轮、游艇旅游政策,优化邮轮航线和旅游产品设计,推进国际邮轮运输全面复航。
2.地方政策:上海市发布《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优化邮轮经济产业链布局,探索无目的地海上游、中资方便旗邮轮沿海游,打造国际邮轮旅游消费中心。天津市发布《天津市鼓励发展邮轮旅游的实施细则》,支持邮轮航线开发和运营。广州市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15天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来的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至240小时(10天),并增加了适用口岸、扩大了停留活动区域。三亚市发布《三亚中央商务区邮轮游艇游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对邮轮航线开发、运营提供补贴。
3.通关便利化措施:国家移民管理局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将适用免签入境的邮轮口岸增加至13个。南沙边检站推行大型邮轮境外随船查验模式,为相关旅游团和游客提供登轮证件申办便利,支持开发邮轮"静态游"产品。
(三) 未来发展趋势与市场规模预测
中国邮轮市场正处于自主发展新阶段,以实现邮轮自主设计、建造、配套和运营为目标,以自主发展带动国际合作,开创和引领中国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联合发布的《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研究显示: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总体经济贡献值有望达5500亿元人民币,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四) 国际竞争格局变化
随着国产邮轮的崛起,中国邮轮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1.国际邮轮公司布局:2024年,MSC地中海邮轮将17.2万吨的"亚洲旗舰"MSC荣耀号先后部署在上海和深圳母港,让华东、华南地区的消费者都有机会在"家门口"体验欧式奢华海上假期。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光谱号"自2024年4月重返上海母港以来,运营48个航次,接待超过22万名游客,总体载客率近120%。截至2024年,已有3艘国际邮轮与5艘本土邮轮在中国内地12个港口运营,2023年全年运营110个航次,2024年截至10月运行达348航次。
2.本土邮轮企业成长:爱达邮轮旗下运营的两艘大型邮轮——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和"艺术之船"爱达·地中海号总计已服务超过45万国内外游客。截至2025年1月1日开启商业首航,"爱达·魔都号"已成功运营了80个航次,服务近30万名游客。中国船舶集团正加速推进邮轮建造批量化能力,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计划2026年底完成交付,2027年正式在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开启国际航线。
3.航线多元化发展:除东北亚、东南亚航线外,中国邮轮市场正探索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等中长航线。三亚国际邮轮访问港旅客出入境吞吐量在2024年上半年达54,624人次,首次跃居全国首位。
五、结论与展望
中国国产大型邮轮的发展实现了从"零"到"五颗明珠"的战略跨越,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之后,全球第五个具有建造大型邮轮能力的国家。从首艘"爱达·魔都号"到第二艘"爱达·花城号",中国船舶集团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建造效率和国产化率,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市场角度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4年邮轮母港客流量同比增长超10倍,2025年春节客流量同比增长275%,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中国邮轮市场的强大复苏能力和消费者对高品质旅行体验的高度认可。展望未来,中羿产业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武涛指出,随着国产邮轮的批量交付和运营经验的积累,中国有望在2030-2035年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到2035年,中国邮轮经济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邮轮旅游市场,为全球邮轮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
在线配资交易网址,股票配资的流程,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